鸭形拳象形拳之一。据传,唐朝末年四川峨嵋山有位道号叫陆雅(也有人称绿鸭)的道人,他放牧了一群鸭子,经多年观察,模仿鸭的生活习性和在陆上、水中的多种形态动作,并结合武术的特点创编而成新的拳种。 《峨嵋县志·方兴》:“峨嵋山南八里有鸭子池是峨嵋道人因养鸭而造鸭形拳也”。清朝末年,在辽宁营口火神庙附近有个“永发”镖局,镖头张希顺擅长此拳,晚年,将此拳传曹佐儒,其技是否源自陆雅,待考。 鸭形拳取象形为主,以形代义,汲取了“寒鸭出水”、“入水”、“浮游”、“争食搏斗”、“刷毛”、“抖毛”等动作,既突出了鸭子的形象动作,又具有武术的攻防技击特点。其手型分为拳、掌、勾;手法以掌为主,有穿、摆、掖、展、插、托、推等,此外还有勾手、搂手、格拳以及扇、展、抖等。步型有弓、马、虚等;步法主要有行、拖、盖、挤、跳、辗转等。头部动作要求前探、后拉、左右扭转。演练时两臂甩动自然,两腿和腿蹬撩踢动,身体前后左右摆晃。据说,鸭形拳有上、中、下各四套,共计12套。目前仅传一套。全套由62式组成。现流传于天津、唐山、吉林等地。

鸭形拳 |